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抵達十天後:食物、禮貌與家庭( 1/3)






抵達至今進入第10天,心態仍處在"觀看者"的角度。

抵達之後,梳洗整理及簡單的午餐後,先去和他的爸媽打招呼,理所當然是一起喝杯咖啡。她們立即問的問題很窩心:轉了幾次飛機?會不會累?這裡冷不冷阿?咖啡會不會太濃?

老老爸好奇的看著我,說Mademoiselle幾歲了阿??
於是我用破爛的法文回答vingt-huit。

然後二姐的二女兒來了、二姐的小兒子來了、二姐來了、妹妹及妹夫也來了。每個來的人,都得先親過每一個人Bonjour( bise), ca va?假設到達的時候,已經有9個人在聊天,也代表要親18次,說9次"好不好呀?"

我不會講法文、他們不會講英文。我只能盡可能的張大耳朵試著在高速的對話中找出似曾相似的法文或是任何可能轉成英文的法文字,然後從中拼湊他們的對話。

老頭不時翻譯給我聽,成為唯一溝通的方法。

法國人很會聊天,甚麼都能聊。神來一筆談到了香菇,老頭說Mathias是菇類專家,Mathias馬上就上樓去拿了他的香菇百科全書。很驚訝11歲的小孩可以對香菇如數家珍,哪個季節到哪裡採,哪種好吃(bon)、哪種超級好吃(super bon).....。然後一連串的香菇話題展開了。

接著是老老爸去湖裡面抓了魚(Fera du Leman),殺好清乾淨一條給了老頭。然後一連串關於湖、天氣、魚的話題又說開了。

他們不會因為不熟悉而不想了解,提到我在台灣如何學開車,她們對於在圈地學完後放生的方式,感到相當驚訝。而她們持續問問題,想要了解的過程中,也感覺她們是心胸開闊的。

經過那天的"洗禮",略知一二每次老頭說他們聊天的話題是"nothing and everything"。的確沒有特別重點的話題,但關於天氣、家人近況、哪家超市較好、中國罷工狀況、台灣駕照、台灣檜木作品......也可以說是該聊的都聊到了。

而令我驚訝的是,這樣的對話是三代家庭成員,從11歲的小孩耐心聽大人說話,精彩之時問一兩個問題、83歲的老爸媽也是一樣,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說笑笑,這樣就是一個下午,要離開之時,再親完一輪,互道"祝你有好的下午(一天)"(Bonne Journee),下次見(a bientot)"。

一個沒有事先約好的下午,大家不約而同的到爸媽家聊個天,喝杯咖啡。在這裡,第一個感受是:家庭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